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我院举办第十二届科技学术节。本届科技学术节以“科技创新展风采,学术引领促发展”为主题,举办“点菌成画”微生物创意绘画大赛、研究生学术沙龙、生物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等子活动。
开幕式
4月27日上午9时,我院在圆形报告厅举行本届科技学术节开幕式。校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黄必春、校团委书记谢能重、学院领导班子、院各系(中心)主任、辅导员、兄弟学院学生代表及我院3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本次开幕式。学院党委副书记覃文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兄弟学院学生代表张晨洋同学致辞,他指出,科技文化节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提升科技能力,接受文化熏陶的平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勤于学习、勇于挑战、善于创新,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我院学生代表黄微发言,她呼吁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学术活动,敢于挑战自我,勇于突破创新;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11个最佳体育博彩网站与技术的探索与实践之中,勇攀科技高峰;学会感恩和回馈,关注社会发展需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伟辉讲话,他介绍了我院科学学术节的发展史,强调了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勤于学习,奋发有为担重任;二要珍惜机会,踊跃参与勤实践;三要秉承传统,创新方式提内涵。随后,李伟辉副院长宣布本届科技学术节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师生在学院大厅观看“点菌成画”微生物创意绘画大赛作品展。
“点菌成画”微生物创意绘画大赛
“点菌成画”微生物创意绘画大赛作为本届科技学术节的重要子活动之一,共吸引了35支队伍参赛,累计收到参赛作品70余幅。各参赛团队紧密围绕主题,结合微生物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与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培养皿为画布,以接种环为画笔,以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十字花科黑腐病菌、毕赤酵母、草酸青霉等微生物菌种作颜料,通过科学运用微生物的生理特征、生长繁殖和培养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科学之思与艺术之美相互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匠心独运、画风精美的微生物画作品,描绘出了生科学子热爱伟大祖国,矢志投身基础学科的远大志向。
经评审,三组本科生作品、四组研究生作品获本次微生物创意绘画大赛一等奖。
研究生学术沙龙
4月27日上午,本届科技学术节子活动——“勤读立生,立己达物”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圆形报告厅举行,4位在读研究生做科研经验分享,全体23级研究生参加报告会。22级生物学硕士研究生龙夏婷以“分枝杆菌噬菌体TM4需要一个真核样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来沉默和逃避抗噬菌体免疫”为题,揭示了噬菌体和真核生物互作的奥秘。
20级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凌小翠从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病入手讲述了她潜心科研,从第二信使分子c-di-GMP到抗结核药物靶点的科研之路。
23级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马劲雪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给同学们讲述了细菌源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结构与生化研究。
23级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钟园园从基因组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水稻在冷胁迫下所做出的反应,系统地表征了不同水稻品种的冷反应转录组景观,并为探索冷胁迫下水稻的表型和功能变异提供了基础。
四位同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方向,讲述了她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本次学术沙龙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11个最佳体育博彩网站的热情和探索欲望,也为研究生的学术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养料,实现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目标。
生物知识竞赛
4月27日下午,我院在北107室举办“共筑生物梦,携手向未来”生物知识竞赛,比赛采用限题积分制,共分为四轮,每轮由5支队伍进行抢答比拼,在全部队伍比赛结束后公示积分排名。参加比赛的20组选手沉着冷静,发挥出色,配合默契,在5个环节的激烈角逐中,各位队员机智作答、快速抢答,展示出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共有四支队伍斩获本次竞赛一等奖,六支队伍获二等奖,十支队伍获三等奖。
实验技能大赛
4月30日下午,本次科技学术节的子活动——实验技能大赛在学院实验中心408举行,副院长卢洁、实验中心主任莫祺红、生物技术系老师蔡文国、生物科学系老师莫棋文担任评委,共有11组队伍报名参加本次比赛。本次实验技能大赛由理论问答和实验操作两个环节组成。理论部分考察相关实验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方法;实验部分是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考察同学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比赛过程中,各参赛队伍有条不紊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做到学以致用。是比赛,也是自我展示的舞台,更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渠道。经过各位评委老师的现场评审,第十二组和第四组和第三组荣获本次比赛一等奖。
一年一度的科技学术节是我院最有影响、参与学生最多的学生活动之一,是广大青年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载体。本届科技学术节融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学科竞赛、素质拓展为一体,激发了大学生“学生物,爱生物,用生物”的热情,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学院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助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